找词语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蟾头

蟾头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蟾头

药材名称蟾头

拼音Chán Tóu

出处《纲目》

来源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等的头部

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。

《纲目》:"功同蟾蜍。"

复方①治小儿五疳,手足干瘦,腹胀筋起,鼻痒,昏沉多睡:蟾头二枚(涂酥炙焦黄),皂荚一分(先于厕中浸七日后,以水洗净,剔去黑皮,涂酥炙令焦黄,去子),青黛一分(细研),硫黄一分(细研),麝香半分(细研),巴豆七枚(去皮、心,研,纸裹压去油)。上药,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如绿豆大,空心以粥饮下三丸,量儿大小,以意加减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蟾头丸)

②治小儿奶疳,体瘦烦热,毛发干瘁,乳食减少:蟾头一枚(烧灰),蛇蜕皮灰一分,蝉壳一分(微炒,去足),麝香一钱,青黛半两,蜗牛子二七枚(炒微黄)。上药,都细研为散,每服,以粥饮调下半钱,日三服。量儿大小,加减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蟾头散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蟾头

药材名称蟾头

拼音Chán Tóu

英文名Toad head

出处出自《本草纲目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头部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.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剁头,用细绳拴起阴干。

原形态1.中华大蟾蜍,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,体粗壮,头宽大于头长,吻端圆,吻棱显着;鼻孔近吻端;眼间距大于鼻间;鼓膜明显,无犁骨齿,上下颌亦无齿。前技长而粗壮,指、趾略扁,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,指长顺序3、1、4、2,指关节下瘤多成对,常突2,外侧者大。后肢粗壮而短,胫跗关节前达肩部,左右跟部不相遇,趾侧有缘膜,蹼常发达,内跖变形长而大,外跖突小而圆。皮肤极粗糙,头顶部较平滑,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,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,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,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。此外,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,胫部之瘰疣更大,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,腹面皮肤不光滑,有小疣。颜色亦异颇大,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,体侧有浅色的斑纹;雌性背面色较浅,瘰疣乳黄色,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,腹面乳黄色,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。雄性个体较小,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,无声囊。

2.黑眶蟾蜍,体长7-10cm,雄性略小;头高,头宽大于头长;吻端圆,吻棱明显,鼻孔近吻端,眼间距大于鼻间距,鼓膜大,无犁骨齿,上下颌均无齿,舌后端无缺刻。头部沿吻棱、眼眶上缘、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。头顶部显然下凹,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。前肢细长;指、趾略扁,末端色黑;指长序为3、1、4、2;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,内侧者略小,均为棕色,后肢短,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,左右跟部不相遇;足短于胫;趾侧有缘膜,相连成半蹼,关节下瘤不明显;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。皮肤极粗糙,除头顶部无疣外,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,疣粒上有黑点或刺;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;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。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。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,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。雄性第1、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,有单咽下内声囊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,夜出觅食。

2.栖息于潮湿草丛,夜间或雨后常见。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2.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,头部近三角形,其宽大于长或近等长。吻端圆,口大,近半圆形,闭合或略开一缝隙。口内无锄骨齿,上下颌亦齿。吻棱显着,近吻端有小的圆形鼻孔1对。眼隆起或内陷,闭合或成窄缝。两侧眼后有一圆表鼓膜,棕褐色。背面灰褐色、绿褐色或黑褐色,较平滑;腹面色浅,呈黄绿色、棕黄色或棕红色,有突起的点状棕褐或黑褐色斑点。质坚韧,不易破碎。气腥臭,味微咸,而有麻舌感。

性味味辛;苦;性凉;有毒

归经脾;胃经

功能主治消疳散积。主小儿疳积

用法用量内服:适量,入 丸、散。

复方①治小儿五疳,手足干瘦,腹胀筋起,鼻痒,昏沉多睡:瞻头二枚(徐酥炙焦黄),皂荚一分(先干厕中浸七日后,以水洗净,剔去黑皮,徐酥炙令焦黄,去于),青黛一分(细研),疏黄一分(细研),麝香半分(细研),巴豆七枚(去皮、心,研,纸裹压去油)。上药,捣罗为末,炼蜜和丸如绿豆大,空心以粥钦下三丸,量儿大小,以意加减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媚头丸)②治小儿奶府,体瘦烦热,毛发干瘁,乳食减少:蟾头一枚(烧灰),蛇蜕皮灰一分,蝉壳一分(微炒,去足),麝香一钱,青黛半两,蜗牛子二七枚(炒微黄)。上药,都细研为散,每服,以粥钦调下半钱,日三服。量儿大小,加减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蟾头散)

各家论述<纲目》:功同蟾蜍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叶黄杨

    药材名称大叶黄杨拼音Dà Yè Huánɡ Yánɡ来源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zcus Thunb.的茎皮及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onymus japonzc

  • 野扁豆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野扁豆药材名称野扁豆拼音Yě Biǎn Dòu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来源为豆科植物毛野扁豆的全草或种子。原形态多年生攀援草本,全体绿色带灰白色,各部有锈色腺点。茎稍呈棱状。3出

  • 金堂葶苈

    药材名称金堂葶苈别名芝麻菜苦葶苈、臭萝卜子、香油菜来源十字花科金堂葶苈Eruca sativa Gais.,以种子入药。生境分部河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。功能主治降肺气,利肺水

  • 千金子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千金子药材名称千金子拼音Qiān Jīn Zi英文名SEMEN EUPHORBIAE别名续随子、打鼓子、一把伞、小巴豆、看园老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

  • 下山虎

    药材名称下山虎拼音Xià Shān Hǔ别名小叶石仙桃来源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物广西芒毛苣苔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echynanathus austroyunna-nensis W. T. W

  • 豨莶草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豨莶草药材名称豨莶草拼音Xī Xiān Cǎo英文名HERBA SIEGESBECKIAE别名肥猪草、肥猪菜、粘苍子、粘糊菜、黄花仔、粘不扎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豨莶Siegesbeckia

  • 刺三甲

    药材名称刺三甲拼音Cì Sān Jiǎ别名五加皮(《滇南本莩》),白竻根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白茨根、山五甲(《草木便方》),苦竻蔃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刺三加、苦刺头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三

  • 玉米轴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玉米轴药材名称玉米轴拼音Yù Mǐ Zhóu别名罐泰子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包谷心(《重庆草药》)。出处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穗轴。原形态

  • 砂仁壳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砂仁壳药材名称砂仁壳拼音Shā Rén Ké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.、绿壳砂Amomum villosum Lour.

  • 缬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缬草药材名称缬草拼音Xié Cǎo别名拔地麻、小救驾[陕西]、鹿子草、臭草来源败酱科缬草属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.及黑水缬草V. amu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