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中医中药>中药材>血满草

血满草

《中药大辞典》:血满草

药材名称血满草

拼音Xuè Mǎn Cǎo

别名接骨药、大血草、接骨丹、血管草(《云南中草药》),苛草、接骨木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,榆古兴那布(藏名)。

出处《云南中草药》

来源为忍冬科植物红山花全草。夏、秋采,切碎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1~2米。根细长,圆柱形,横生,具多数须根。茎圆,有纵纹,节明显,被粗毛,折断后有红色汁液。叶对生;单数羽状复叶,有突起的成对腺体;小叶片3~11枚,长8~16厘米,宽4~7厘米,顶端1枚较大,卵形,两侧小叶均为矩状披针形以至矩卵形,先端渐尖以至长渐尖,边缘有细锯齿,基部平钝或阔楔形,两侧小叶基部均不对称,两面均疏被粗毛,下面色浅,侧脉羽状;顶端小叶基部常与下面2对小叶相连;叶柄基部常有托叶状小叶。圆锥状聚伞花序;花小,繁密,白色,花间杂有黄色杯状腺体。浆果状核果,黑色。

生境分部生于旷野疏林潮湿处。分布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性味辛甘,温。
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辛,温。"

②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甘淡,平。"

③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酸涩,平。"

功能主治祛风,利水,散瘀,通络。治急、慢性肾炎,风湿疼痛,风疹瘙痒,小儿麻痹后遗症,扭伤,骨折。
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祛风活络,散瘀止痒。"

②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活血散瘀,强筋骨,祛风湿,利水消肿。治风涅性关节炎,慢性腰腿痛,扭伤,血肿,水肿。"

③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祛风湿,补血,活血,利尿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炖肉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①治急、慢性肾炎:血满草五钱,酒瓶花根一两,山皮条石椒草各四钱。水煎服。(《全展选编·内科》)

②治风湿疼痛,风疹:血满草适量。煎水外洗患处。

③治小儿麻痹,跌打损伤:先用梅花针刺患处,再用鲜血满草茎叶适量舂细,酒炒外包。

④治骨折:鲜血满草全草适量,捣烂,加酒或开水调敷。

⑤治水肿:血满草嫩叶、根皮三至五钱,同豆腐煮服。(②方以下出《云南中草药》)

⑥治大肠下血,脱肛:血满草、黑锁梅根芒种花根,煮猪肉吃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血满草

药材名称血满草

拼音Xuè Mǎn Cǎo

英文名Herb of Adnate Elder

别名接骨药、接骨丹、血管草、接骨木、苛草、红山花、接骨草珍珠

出处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忍科科植物血满草的口全草或根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mbucus adnata Wall.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原形态血满草 多年生高大草本或半灌木,高1-2m。根和根茎红色,折断后有红色浆汁。茎草质,具明显的棱条。奇数羽状复叶对生;具叶片状或条形的托叶;小叶3-5对,长椭圆形、长卵形或披针形,长4-15cm,宽1.5-2.5cm,先端渐尖或苌渐尖,基部不对称,平钝或阔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两面均疏被粗毛,脉上毛较密,顶端一对小叶基部常沿柄相连,有时也与顶生小叶片相连;小叶的托叶退化成瓶状突起的腺体。聚伞花序顶生,伞形式,长约15cm;具总花梗,3-5出分枝成锐角,初时必被黄色短柔毛,多少杂有腺毛;花小,有恶臭;花萼5裂,被短柔毛,裂片三角形,下部愈合成钟状;花冠白色,辐状,5裂;雄蕊5,互生,着生于花冠筒口,花丝基部膨大,花药黄色;子房3室,花柱极短,柱头3-裂。浆果红色,球形。花期5-7月,果期9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00-3600m的林下或沟边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和西藏等地。

药理作用抗真菌作用 血满草煎剂在试管内对红色毛癣菌、石膏样毛癣菌、絮状表皮癣菌、羊毛状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有抗真菌作用;但对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[1]。

性味味辛;甘;性温

归经归脾;肾经

功能主治祛风;利水;活血;通络。主急慢性肾炎;风湿疼痛;风疹瘙痒;小儿单板机痹后遗症;慢性腰腿痛;扭伤瘀痛;骨折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烂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云南中草药》:祛风活络,散瘀止痒。

2.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活血散瘀,强筋骨,祛风湿,利水消肿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慢性腰腿痛,扭伤,血肿,水肿。

3.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祛风湿,补血,活血,利尿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黍茎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黍茎药材名称黍茎拼音Shǔ Jīnɡ别名黍穰(《补缺肘后方》)。出处《食疗本草》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茎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黍米"条。性味《纲目》:"辛,热

  • 樗鸡

    药材名称樗鸡拼音Chū Jī别名红娘子、灰花蛾来源药材基源:为蜡蝉科动物樗鸡的成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corma delicatula White采收和储藏:7-8月捕捉,捕后蒸死或烤死,晒干。

  • 鹅喉管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鹅喉管药材名称鹅喉管拼音é Hóu Guǎn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喉管。功能主治治喉痹,哮喘,赤白带下。复方①治喉症:鹅喉气管一个(阴阳瓦炙黄色),冰片

  • 南瓜蒂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南瓜蒂药材名称南瓜蒂拼音Nán Guā Dì出处《纲目拾遗》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瓜蒂。秋季采老熟的南瓜,切取瓜蒂,晒干。生境分部主产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等地;其他地

  • 葛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葛粉药材名称葛粉拼音Gě Fěn出处《开宝本草》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经水磨而澄取的淀粉。化学成分葛粉的一般分析为淀粉76.144%,蛋白质0.082%,纤维素0.36%,灰分0.22

  • 血散薯

    药材名称血散薯拼音Xuè Sàn Shǔ别名金不换、一滴血、山乌龟、独脚乌桕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血散薯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dix Stephaniae Dielsianae.采收和

  • 毛女贞

    药材名称毛女贞拼音Máo Nǚ Zhēn别名山万年青、蚊子木、岩白蜡、蜡树、细木南、回嚼、苦丁茶、苦味散、冬青出处始载于《广西植物名录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光萼小蜡的枝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

  • 苦苣根

    药材名称苦苣根拼音Kǔ Jù Gēn出处《嘉佑本草》来源为菊科植物兔仔菜的根,夏、秋采取。功能主治《嘉佑本草》:"主赤白痢及骨蒸,并煮服之。"用法用量内服:0.5~1两。

  • 芋儿七

    药材名称芋儿七拼音Yù ér Qī别名玉儿七、佛手七、头顶一颗珠(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),黄花三七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,鱼儿七、狮儿七(《陕西中草药》),尸儿七(《陕西草药》)。

  • 荠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荠菜药材名称荠菜拼音Jì Cài别名枕头草、粽子菜、三角草、荠荠菜、菱角菜、地菜、上巳菜来源十字花科荠菜属植物荠菜Capsella bursa-pastori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