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介绍】:三国时蜀国医家。据史料记载,著有《意医纪历》1卷,现已不传。
见《江西草药》。为四叶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八方。金银花、天花粉各一钱二分,甘草、防风、黄芩、白芍药、赤茯苓、贝母、连翘、白芷各一钱,半夏七分,乳香、没药各五分。酒、水煎服。治痈疽,发背,乳痈,无名肿毒。
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九。即齿龋。详该条。
治则之一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王冰注:“土郁夺之,谓下无壅滞也。”上郁,指中焦脾胃湿邪郁阻;夺,指祛除。如湿热郁阻,腹痛腹胀,大便稀粘而臭,舌苔黄腻,用苦寒燥湿法。又如寒湿郁于中焦,胸闷,恶心,
药物学著作。10卷。清·朱钥撰。刊于1739年。全书药物分为诸水、诸火、诸土、诸金、诸石、卤石、山草、芳草、隰草、毒草、蔓草、水草、石草、苔草、诸米、诸菜、诸果、水果、诸味、香木、乔木、灌木、寓木、苞
见《类证治裁·痉症》。指太阳痉、阳明痉、少阳痉。详各条。
【介绍】:见张华条。
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猪苓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滑叶跌打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