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。
即门牙。《金匮要略·痉湿暍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中暍,……前板齿燥。”参见门牙条。
古病名。又名脾脏中风。风邪入中于脾经而致的证候。主症为发热,形如醉人,皮目瞤动,短气,腹满,身黄等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:“脾中风者,翕翕发热,形如醉人,腹中烦重,皮目瞤瞤而短气。”《
耳骨之一。解剖学同名骨。左右耳各一,在鼓室内腔上部,其形似镫,故名。
即工尾势。详该条。
见广州部队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倒吊蜡烛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三因方》:初生寒闭者,由天寒气闭不能啼,切勿断脐,用纸蘸油,点火于脐带下,往来熏之,令火气由脐入腹,使寒得温散,更以热醋汤洗脐带,则气通啼哭如常。参见初生不啼条。
即五输穴。详该条。
眼的部位名。见《兰室秘藏》卷上。即眼弦。详该条。
见《医宗金鉴》卷七十二。即胎瘤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