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熊骨

熊骨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熊骨

药材名称熊骨

拼音Xiónɡ Gǔ

来源食肉目熊科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(G. Cuvier);马熊Ursus pruinosus Blyth;棕熊Ursus arctos L.,以骨骼入药。

生境分部东北、西南。

性味咸、微辛,温。

功能主治除风湿。主治风湿骨痛。

用法用量配方用,1~2两,作煎剂或酒剂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熊骨

药材名称熊骨

拼音Xiónɡ Gǔ

出处食疗本草

来源为熊科动物黑熊棕熊。捕得熊后,剥去皮肉,留下四脚爪上的皮毛和爪,再剔净残存筋肉,阴干。

原形态动物形态详"熊胆"条。

生境分部主产黑龙江、吉林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
性状一般多用四肢骨,头部、躯干部骨少用。四肢骨与虎骨相似,但较细长,质轻而松,关节亦较不发达。前肢肱骨有喙粗隆三条,下端靠近骨环处无小孔(即无"凤眼",可资与虎骨鉴别)。后肢胫骨扁圆形,有纵棱,膝盖骨长圆形,带有舌状筋。前后肢掌部宽大,均具5爪,爪黑色;留下的皮毛呈黑色或棕色。骨的表面白色或灰白色,断面白色,粗糙不显油性,骨髓不明显,暗淡无光泽。头骨吻长而尖,鼻骨短,额骨前部较宽,后部较窄,左右额部连接部分向下凹陷,顶骨较宽,矢状脊短而不显着。齿褐色,上颚骨有门齿3对,犬齿1对,臼齿6对,下颚骨有门齿3对,犬齿1对,臼齿7对。上颚后臼齿很长,约为宽的两倍。肋骨扁形。

炮制洗净,阴干,临用时敲碎。

性味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咸微辛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①《食疗本草》:"煮汤浴之,主历节风,亦主小儿客忤。"
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能除风湿,治风湿骨节作痛。"

复方治风湿骨关节肿痛:熊骨、桂枝、茅术、牛膝杜仲防己。煎汤或浸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熊骨

药材名称熊骨

拼音Xiónɡ Gǔ

英文名Bear Bone, bone of 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 Asiatic Black Bear,bone of Ursus arctos Linnaeus Brown Bear,

出处出自《药性论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熊科动物黑熊及棕熊的骨骼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elenarctos thibetanus G.Cuvier2.Ursus arctos Linnaeus.

采收和储藏:捕得熊后,剥去皮肉,留下四脚爪上的皮毛和爪,再剔净残存筋肉,阴干。

原形态1.黑熊,体形较大,长1.5-1.7m,体重约150kg。头部宽圆。吻部短而尖;鼻端裸露,眼小;耳较长且被有长毛,伸出头顶两侧。颈部短粗,两侧毛特别长。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。尾很短。毛较一致漆黑色,有光泽。四肢粗健,前后足均具5趾,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,后足跖垫亦宽大且肥厚,前宽后窄,内侧中部无毛间隔。具爪。除其鼻面部棕色、下颌白色、倒人字白斑外,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。

2.棕熊,体形较大,长约2m,重200-300kg。头阔而圆,吻部较长鼻也较阔,其端裸出,略侧扁。耳小,能动,内外被毛。肩端隆起,腰粗壮,尾短。四肢粗壮,前后足均具5趾,前足的爪长于后足。爪侧扁而弯曲,呈暗褐色。全身为黑棕色,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、棕黄色或棕红色。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。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树洞中,有冬眠习性,夏、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。白天活动,视觉较差,善爬树,熊游泳力强。杂食性,但以植物为主。

2.栖息于广阔叶林、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。有冬眠习性,杂食以植物为主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极广泛东北、华北、西南、华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西藏等地均有分布。

2.分布于东北及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

性状性状鉴别,一般多用四肢骨。前腩肱骨骨体稍扭曲,长33-34cm,直径(中段)约3cm。表面淡黄白色,稍粗烽而显油性。中段以上有喙粗隆3条,下端较宽,呈滑车状,下端靠过骨环处无小孔(既无“凤眼”)。质坚硬而较重,断面呈不规则圆棱形,密质骨厚2-5mm,圆形骨髓腔直径约占骨断面2/5,髓呈网织蜂窝状,黄棕色,具特殊熊腥气。

后肢股骨骨体弯曲,长35-40cm,直径3-4cm,上端内侧突出的半球形为“股骨头”,与骨体红成110度的角,球面光滑有一较深窝,后侧有一近菱形的凹槽。横断面类圆形,黄白色,稍粗糙,密质骨厚6-9cm,骨髓腔直径约17mm,占断面的1/2。骨髓网纹不明显,棕黄色,腥气浓。

后肢胫骨扁圆形,有纵棱。膝盖骨长圆形,带有舌状筋前后肢掌部宽大,均具5爪,爪黑色,留下的皮毛呈黑色或棕色。

头骨吻长而尖,鼻骨短;额内前部较宽,后部较窄,左右额部连接部分向下凹陷,顶部较宽,矢状脊短而不显着。齿褐色,上额骨有门齿3对,犬齿1对,臼齿7对,上颚后臼齿形大,约为宽的2倍。肋骨扁形。

炮制洗净,阴干,临用时敲碎。

性味味咸;微辛;性温

归经肝;肾经

功能主治祛风;除湿;定惊。主风湿骨节肿痛;小儿惊风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。用时捣碎。

复方治风湿骨关节肿痛:熊骨、桂枝、茅术、牛膝杜仲防己。煎汤或浸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各家论述1.《食疗本草》:煮汤浴之,主历节风,亦主小儿客忤。

2.《四川中药志》:能除风湿,治风湿骨节作痛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石溜

    药材名称金石溜拼音Jīn Shí Liū别名长叶苎麻来源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帚序苎麻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ehmeria zollingeriana Wedd.[B.heteroidea B

  • 野鸡肉

    药材名称野鸡肉拼音Yě Jī Ròu别名雉鸡肉、雉肉、山鸡肉、环颈雉肉来源雉形目雉科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L.,以肉入药。生境分部全国各地。功能主治益气,止泻。主治脾

  • 锯鲨胆

    药材名称锯鲨胆拼音Jù Shā Dǎn来源药材基源:为锯鳐科动物尖齿锯鳐及其近缘种的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istis cuspidatus Latham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捕挥,捕杀后,剖腹,取

  • 夜合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夜合花药材名称夜合花拼音Yè Hé Huā别名夜香木兰(《广州植物志》)。出处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夜合花的花朵。4~5月采摘,晒干。原形态常绿秃净灌木,

  • 珍珠风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珍珠风药材名称珍珠风拼音Zhēn Zhū Fēnɡ别名珍珠柳(《草木便方》),鱼子、漆大白(《四川中药志》),鲤鱼下子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。出处《草木便方》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珍珠风

  • 藤槐

    药材名称藤槐拼音Ténɡ Huái英文名Common Bowringia别名石崖风、两头槌出处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一豆科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藤槐的根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wring

  • 桂花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桂花子药材名称桂花子拼音Guì Huā Zǐ别名桂花树子、四季桂子(《江苏药材志》)。出处《江苏药材志》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干燥果实。4~5月果实将成熟时采收,用温水浸泡后

  • 榆仁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榆仁酱药材名称榆仁酱拼音Yú Rén Jiànɡ别名榆酱(《齐民要术》)。出处《食疗本草》来源榆荚仁和面粉等制成之酱。制法《纲目》:"取榆仁水浸

  • 紫燕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紫燕草药材名称紫燕草拼音Zǐ Yàn Cǎo别名大将军来源桔梗科紫燕草Lobelia hybrida C. Y. Wu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云南。性味苦,平。功能主治止血

  • 驴蹄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驴蹄药材名称驴蹄拼音Lǘ Tí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蹄。功能主治《纲目》:"悬蹄烧灰敷痈疽,散脓水;和油敷小儿解颅,以瘥为度。"复方①治肾脏风毒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