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羊肚菌

羊肚菌

药材名称羊肚菌

拼音Yánɡ Dǔ Jūn

英文名Morel

别名羊肚菜、羊肚蘑、编笠菌

出处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羊肚菌科真菌羊肚菌、小顶羊肚菌、尖顶羊肚菌、粗柄羊肚菌、小羊肚菌等的子实体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rchella esculenta(L.)Pers.;Morchella angusticeps Peck.;Morchella conica Pers.;Morchella crassipes(Vent.)Pers.;Morchella deliciosa Fr.

原形态1.羊肚菌 菌盖近球形、卵形至椭圆形,高4-10cm,宽3-6cm,顶端钝圆,表面有似羊肚状 的凹坑。凹坑不定形至近圆 形,宽4-12mm,蛋壳色至淡黄褐色,棱纹色较浅,不规则地交叉。柄近圆柱形,近白色,中空,上部平滑,基部膨大并有不规则的浅凹槽,长5-7cm,粗约为菌盖的2/3。子囊圆筒形,(280-320)μm×μm。孢子长椭圆 形,无色,每个子囊内含8个,呈单行排列。侧丝顶端膨大,粗达12μm。

2.小顶羊肚菌 菌盖狭圆锥形,顶端尖,高2-5cm。基部宽1.7-3.3cm,凹坑多长方形,蛋壳色。棱纹黑色,纵向排列,由横脉连接。柄乳白色,近圆 柱形,长3-5cm,粗11-20mm,上部平,基部稍有凹槽。子囊(210-250)μm×(15-20)μm。孢子单行排列,(22-26)μm×(12-14)μm,侧丝顶端膨大,直径达11μm。

3.尖顶羊肚菌 菌盖长,近圆 锥形,顶端尖或稍尖,长达5cm,直径达2.5cm。凹坑多长方形,浅褐色,棱纹色较浅,多纵向排列,由横脉 相连。柄白色,长达6cm,直径约等于菌盖基部的2/3,上部平,下部有不规则凹槽。子囊(250-300)μm×(17-20)μm,孢子单行排列,(20-24)μm×(12-15)μm。侧丝顶部膨大,直径达9-12μm。

4.粗柄羊肚菌 菌盖近圆 锥形,高约7cm,宽5cm。凹坑近圆 形,大而浅,浅黄色,棱纹薄,不规则地相互交织。柄粗壮,淡黄色,长约10cm,基部粗5cm,稍有凹槽,向上渐细。子囊圆 柱形,有孢子部分150×18μm。孢子8个,单行排列,椭圆 形,无色,(22-25)μm×(15-17)μm。侧丝无色,顶部膨大。

5.小羊肚菌 菌盖圆锥形至近圆 锥形,高17-33mm,宽8-15mm。凹坑往往长形,浅褐色。棱纹常纵向排列,不规则相互交织,颜色较凹坑浅。柄长15-25mm,粗5-8mm,近白色或浅黄色,基部往往膨大,并有凹槽。子囊近圆 柱形,有孢子部分约100×16μm,孢子单行排列,椭圆 形,(18-20)μm×(10-11)μm。侧丝顶部膨大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800-1000m的阔叶林中地上及林缘空旷处。

2.生于云杉林中地上。

3.生于阔叶林及混交林地上、林缘空旷处以及防护林内草丛中。

4.生于混交林的林缘地上。

5.生于稀疏林中的地上。
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吉林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江苏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2.分布于内蒙古、山西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3.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甘肃、新疆、江苏、湖南、云南等地。

4.分布于黑龙江、山西、新疆等地。

5.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新疆、四川等地。

栽培生物学特性 羊肚菌丝体在多种真菌培养基上都能生长。菌丝生长期间,4月及5月上旬平均温度分别为10-11℃及13-14℃,而子实体发生盛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,平均温度12℃。子实体生长时,森林内空气相对湿度约80%,土壤含水量一般为40-50%。羊肚菌生长的适宜Ph略高于一般真菌。土壤的酸碱度(pH)7-7.9。

培育技术 人工栽培一般采取菌土接种和子实体接种两种方式。菌土接种: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,在羊肚菌生长良好的地块上,挖取10cm见方、厚约7cm的土块,移植到与取土不幸相似地方的穴中,然后用30cm见方的塑料薄膜覆盖。进入梅雨季节去掉覆盖物。子实体接种:取子实体切成4片,埋入理想的地段。移植时子囊盘向下,四周培土,留一小部露出地面。上盖少许叶,然后用30cm见方的塑料薄膜覆盖。子实体接种以秋季易成活。

性状性状鉴别 (1)羊肚菌 菌盖椭圆形或卵圆形,顶端钝圆,长4-8cm,直径3-6cm,表面有多数小凹坑,外观似羊肚。小凹坑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,棕褐色,直径4-12mm,棱纹黄棕色。菌柄近圆柱形,长5.5-8cm,直径2-4cm,类白色,基部略膨大,有的具不规则沟槽,中空。体轻,质酥脆。气弱,味淡、微酸涩。

(2)小顶羊肚菌 菌盖狭圆锥形,顶端稍尖,长1-4cm,直径约2.5cm;小凹坑多呈类长方形,长5-10mm,直径2-5mm,淡棕色,棱纹色较深。菌柄近圆柱形,中空。体轻,质酥脆。气微,味淡。

(3)尖顶羊肚菌 菌盖类圆锥形,顶端尖或较尖,长约4cm,直径约2cm;小凹坑多为类长方形,淡褐色,棱纹色较浅。菌柄黄白色,下部有的具不规则沟槽,中空。体轻,易碎。气微,味淡。

(4)粗柄羊肚菌 菌盖类圆锥形,长约6cm,直径约4cm;小凹坑类圆形,大而较浅,淡黄色,棱纹较薄。菌柄粗壮,长约10cm,上部渐狭细,基部膨大,直径约5cm。近白色,表面纵向皱缩,呈扭曲纵条纹,中空。体轻,质脆。气微,味淡。

(5)小羊肚菌 菌盖类圆锥形,长1.7-3.3cm,直径1-1.5cm;小凹坑多为类长方形,淡褐色,棱纹色较浅。菌柄长1.5-2.5cm,直径5-8mm,基部膨大,微有沟槽,中空。类白色或淡黄色。体轻,质酥脆。气微,味淡。

化学成分1.羊肚菌 含蛋白质,多糖,甲壳质,脂,磷酸盐。Γ-L-谷氨酰-顺-3-氨基-L-脯氨酸(γ-L-glutamyl-cis-3-amino-L-proline),γ-谷氨酰转肽酶类(γ-glutamyltranspeptidase),顺-3-氨基-L-脯氨酸(cis-3-amino-L-proline),又含氨基酸,基中含量较高的为丙氨酸(alanine)、谷氨酸(glutamic acid)及脯氨酸(proline),其他含量较低,特别低的是色氨酸(tryptophane)、酪氨酸(tyrosine)、半胱氨酸(cysteine)和胱氨酸(cystine),还含有β-丙氨酸(β-alanine)。还含3种胡萝卜素类(carotene)和4种叶黄素类(xanthophyll),包括虾黄质(astaxanthin)和玉蜀黍黄质(zeaxanthin)。麦角甾醇(ergosterol),麦角甾-5,7-二烯醇(ergosta-5,7-dienol)。

2.尖顶羊肚菌 含3种胡萝卜素类,包括δ-胡萝卜素(δ-carotene)及5种叶黄素类。

3.粗柄羊肚菌 含蛋白质,多糖,甲壳质,脂,磷酸盐。

4.小羊肚菌 含蛋白质,多糖,甲壳质,脂,磷酸盐,饮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。

药理作用从羊肚菌中分离出一种血小板取集抑制物,它的IC50为22.9μg/ml。研究表明:这种血小板取集抑制的效力比阿司匹林强2.57倍。

性味甘;平

归经脾;胃经

功能主治和胃消食;理气化痰。主消化不良;痰多咳嗽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0-60g。

各家论述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甘,性平。有和胃消食,化痰理气的功能。用于消化不良、痰多气短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红靛

    药材名称红靛拼音Hónɡ Diàn别名岩紫苏;白花紫苏来源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毛萼鞘蕊花的根或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eus esquirolii(Levl.)Dunn[Calamintha

  • 庵摩勒

    药材名称庵摩勒拼音ān Mó Lè别名余甘子(《临海异物志》),余甘(《唐本草》),庵摩落迦果(《纲目》),望果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油甘子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牛甘子(《南宁市药

  • 大夜关门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大夜关门根药材名称大夜关门根拼音Dà Yè Guān Mén Gēn出处《贵州草药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多脉叶羊蹄甲的根。夏、秋采收。性味性温,味辛甘酸微苦。功

  • 罗甸沟瓣

    药材名称罗甸沟瓣拼音Luó Diàn Gōu Bàn来源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罗甸沟瓣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ptopetalum feddei(Levl.) Hou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切片

  • 假苦瓜

    药材名称假苦瓜拼音Jiǎ Kǔ Guā别名假蒲达(《本草求原》),包袱草、风船葛(《广州植物志》),鬼灯笼、三角泡、三角灯笼(《广西中药志》),金丝苦楝、眼睛草(《泉州本草》)。出处《生草药性备要》来

  • 青蒿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青蒿子药材名称青蒿子拼音Qīnɡ Hāo Zǐ出处《食疗本草》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,割取果枝,打下果实晒干。性味《日华子本草》:"味甘,冷,无毒。

  • 桑鳸

    药材名称桑鳸拼音Sānɡ Hù别名桑扈(《诗经》),青雀、窃脂(陆玑《诗疏》),蜡嘴雀、蜡嘴(《纲目》)。出处汪颖《食物本草》来源为雀科动物黑头蜡嘴雀的肉。原形态体长20余厘米。嘴厚而强,呈

  • 金老梅枝

    药材名称金老梅枝拼音Jīn Lǎo Méi Zhī来源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金露梅的枝条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tentilla fruticosa L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原形态金露海

  • 松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松根药材名称松根拼音Sōnɡ Gēn出处《本草经集注》来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共同属植物的幼根或根白皮。性味《日华子本草》:"味苦,温,无毒。"功能主治治筋骨痛,伤损

  • 菘菜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菘菜药材名称菘菜拼音Sōnɡ Cài别名白菜(《饮膳正要》),夏菘(《农政全书》),小白菜、江门白菜(《广州植物志》),油白菜(《苏南种子植物》)。出处《本草经集注》来源为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