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大三五七散

大三五七散

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:大三五七散

药方名称大三五七散

别名三五七散(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)。

处方天雄细辛各90克山茱萸干姜各150克 薯蓣防风各210克

制法上六味;捣末过筛。

功能主治主头风眩晕,口喁目斜,耳聋。

用法用量每次1.5克,用清酒调服,一日二次,不知稍加。

摘录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十三

《千金》卷十三:大三五七散

药方名称大三五七散

别名天雄散、三五七散

处方天雄3两,细辛3两,山茱萸5两,干姜5两,薯蓣7两,防风7两。

制法上药治下筛。

功能主治肝肾不足,风寒外袭,头痛眩晕,口眼喎斜,耳聋耳鸣,风寒湿痹。面骨痛,风眩痛。阳虚风寒入脑,头痛目眩,如在舟车之上,耳内蝉鸣,或如风雨之声应,风寒湿痹,脚气缓弱。产后风。

用法用量天雄散(《圣惠》卷二十二)、三五七散(《圣济总录》卷五十一)。

各家论述医方考》:大寒中于风府,令人头痛,项筋紧急者,此方主之。风府,脑后之穴,督脉之所主也。寒者,天地严凝之气,故令项筋紧急。干姜附子,辛热之物也,可以散真寒;细辛防风、气薄之品也,可使至高巅;山萸养督脉之阴,茯苓和督脉之阳。

摘录《千金》卷十三

猜你喜欢

  • 啜药散

    药方名称啜药散处方川贝母3钱,竹蜂10只,黄柏3钱,甘草1钱,王瓜霜5分,人中白5分,土牛膝根3钱。制法上为极细末后,加牛黄末1钱,冰片末5分,同研匀,用樽装妥封固。功能主治泄热解毒。主白喉。病人平素

  • 除风湿羌活汤

    《内外伤辨》卷中:除风湿羌活汤药方名称除风湿羌活汤别名除湿羌活汤、除湿汤处方羌活7分,防风5分,升麻5分,柴胡5分,藁本1钱,苍术1钱。制法上锉,如麻豆大,作1服。功能主治湿从外受,或一身尽痛,或头重

  • 调经膏

    药方名称调经膏处方鲜益母草4两,党参2两,当归2两,香附(制)2两,丹参2两,熟地2两,白术2两,灵脂(炒)2两,生地2两,陈皮1两,青皮1两,乌药1两,柴胡1两,丹皮1两,地骨皮1两,川芎1两,酒芍

  • 黄耆六一汤

    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卷五:黄耆六一汤药方名称黄耆六一汤别名黄耆汤(《普济方》卷二二九)。处方黄耆(去芦,蜜炙)180克甘草30克制法上药哎咀。功能主治补气生津。治诸虚不足,肢体劳倦,胸中烦悸,唇口干燥

  • 龙虎寿生丹

    药方名称龙虎寿生丹处方全蝎(去毒,炒)14个,天麻(爆)2钱,僵蚕1钱(去嘴,炒),辰砂1钱(水飞),胆南星1钱,白附子1钱(炮),白花蛇肉(酒浸,去骨)1钱,防风2钱,代赭石半钱(醋煅7次),铁华粉

  • 巴豆蒜

    药方名称巴豆蒜处方大蒜1瓣,巴豆1粒(去皮膜,慢火炮极热)。功能主治耳聋。用法用量将大蒜中挖1孔,纳入巴豆,用新绵包定,塞耳中。3次效。摘录《仙拈集》卷二

  • 加味控涎丸

    药方名称加味控涎丸处方大戟1两,芫花1两,甘遂1两,甜葶苈1两,巴豆(去壳)1两,黑牵牛3两(炒,取头末),白芥子(炒)2两。制法上为末,米糊为丸,如粟米大。功能主治消浮退肿,下水。主风热上壅,或中脘

  • 聚香饮子

    《重订严氏济生方》:聚香饮子药方名称聚香饮子处方檀香木香乳香沉香丁香(以上不见火)藿香叶各30克 玄胡索(炒,去皮)片子姜黄(炒)川乌(炮,去皮尖)桔梗(去芦,锉,炒)桂心(不见火)甘草(炙)各15克

  • 百粉丸

    药方名称百粉丸处方黄柏(童便炒)、知母(童便炒)、蛤粉(略炒)、牡蛎(火煅)、山药(酒炒)。制法上为末,捣烂饭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肾虚火动遗精。用法用量每服50-70丸,空心盐汤、温酒任下。摘录

  • 正容膏

    药方名称正容膏处方蓖麻子15克(去皮)冰片1.8克制法共捣成泥。功能主治治面风。(中风)用法用量敷于患处,左歪敷右,右歪敷左。摘录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